2010-07-29

形上生命哲學的發展願景

羅光讀者的問題意識:羅光教授所開展的形上生命哲學完成了前階段的何種任務,又期待後進繼續發展的階段任務為何?

(來源:《生活自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9,頁370~372。) 

中華神學的基本觀念

從中國儒家哲學研究,我也發現儒家哲學可以提供建立中國神學的基本觀念。天主教會的神學是以士林哲學作基礎。士林哲學的最本哲念是「有」(Ens),「有」是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一切都是有,稱為宇宙萬有。士林哲學追隨亞里斯多德研究「有」:有的種類,有的成素,有的原因,梅瑟曾問天主的名字,天主說「我是有」。有,有絕對的有,相對的有。精神的有,物質的有。宇宙的萬有。都由元形元質以成有的性,性和「在」相結合而成貝體的有。具體的有,有自立體和附加體。宇宙的萬有都變動,變動的動因,最後發自絕對的有,絕對的有為天主,為自有,相對之有,為受造物。士林哲學把「有」、「在」、「自立體」、「附加體」、「主體」、「人稱」這些觀念作為神學的基本觀念。研究天主聖三,基督降生,聖事等問題,結成有系統的學術,成立了天主教的神學。

中國哲學儒家,由易經開始,研究生命,生命即是具體的有,即是「在」(Exislentia)。西洋的存在論(Existentialismus)就是講「在」。宇宙乃一大真體的有,宇宙常變易,變易由陰陽兩元素而成。宇宙常變易,由陰陽化生萬物,所以「生之謂易」(周易繫辭上第四章)陰陽在宇宙內常變,在物體內也常變,就是「生命」一切萬物都有內在之變,都有生命。具體之有都是變動,不變動,就不存在。就如人若不活,就不存在。

用生命作神學的基本觀念,可以和士林哲學相連,結成中國的神學。天主是生命,生命發展要流傳,天父生命流傳乃有聖子,聖父聖子的生命再流傳乃有聖神。三位一體的存在,就是生命週流。生命流傳是愛,所以天主是愛。天主聖三的生命再向外流傳,用創造力,造了天使,造了宇宙萬物,造了人。天使、人、萬物都分有天主的生命力,都是生活。基督降生,乃是神性生命的流傳,人分有基督的生命,和基督結成一體。

由此可見,中國哲學的「生命」觀念,可以作神學的基本觀念。中國儒家是生命的哲學,以生命為基礎,人的生活就是生命的發展。例如儒家的孝道以生命為根基,子女的生命來自父母,子女一生要孝愛父母,一生的行動都是孝。基督孝愛天父,也是以生命為根基。基督一生孝愛天父,一生的言行,都為愛天父,天主在抽象觀念是有,在其體的在,是生命。我記得曾經在神學院的神學論集,看到張春申神父說,以後要研究方東美的哲學,就方東美的生命發展圖去講神學。方東美的生命哲學還是生命發展的程序。我講生命哲學。則從生命的形上本體,從形上學去講,但我還沒有發揮「生命」觀念在各方面的內涵。希望將來有人採用士林哲學的方式把「有」和「在」的觀念,一同中國的「生命」觀念,深入研究。輔大哲學系成立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將來可以成為這種研究中心,和神學院合作構成中國神學。這是我這個老人用最後一次的公開演講向大家表達希望。

2010-07-28

《生活自述》論及全書處

(來源:《生活自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9,頁355~356。)

民國八十五年八月十五日輔仁大學出版社在榮民總醫院一大廳舉行了「羅光全書」發表會,由楊敦和校長主持,狄剛總主教向大家介紹全書。全書共四十二冊,都為精裝本。我自己臥病榮總醫院,沒有參加發表會,會後他們把全套四十二冊書帶來病房,讓我親見看一看,我祇有感謝天主,感謝編輯會各位委員。

當我認為自己活到不能再有著作的時候,我想收集以往所寫,作一總結,印刷全書,為能編印,賴幾位受業弟子,組織編委會由輔大出版社主任林立樹主持,工作一年,全書出版。絕決不敢妄想為為學術界重要作品,祇望可以激發教會學人,努力使天主教教義,進入中國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活源。

《病榻隨筆》第十八篇:羅光全書

(附註:《病榻隨筆》於一九九七年成書,由羅光自行印製並未出版。本文為其中第十八篇,論及全書之事。)

我印了全書,大家追問誰出錢,是學生書局或輔大出版社。後來大家知道是羅總主教自己花錢,大家問羅總主教那來這麼多錢。並非建築抽稅,而是我任校長十三年來,每月所收薪金,我只花一半,另一半就存在銀行。

作者活著出版全書非常少,都是去世以後,別人來收集的。

我認為自己活到了不能再有著作的時候,就自己收集以往所寫,編輯全書,似乎作總結。

為能編印書,幸而有幾位受業弟子在輔大任職,請他們組織一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乃能順利進行,全書四十二冊,一半為哲學,一半為宗教,雖說不是創作,但也是精心之作。

我研究哲學,是研究中國哲學。一套十大冊的中國哲學思想史,可以供給青年學子作參考資料,而我自己的哲學思想,則是「形上生命哲學」這部哲學,前後五冊,但以後三冊為定本。中國所有形上問題頗多,都予以解決。

其他各部書,各有個別的內容,最後所寫《儒家生命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神》,是經過長久研究而專心寫的,稱得起是著作。

全書出版,我無所有,祇是一個名字,但是代表我一生的工作。好壞我自己不能說,別人說好壞,我獻於天主。

2010-07-27

羅光全書序

作者/羅光

從民國三十七年十月十日,由南京保祿書局出版白話詩集《羅瑪晨鐘》到昨天十月十日,已經過了四十六年。在這四十六年裡我所出版的各種中文書,共有五十八冊,再加上八冊外文書,總共六十六冊。

天恩浩蕩,我跪在聖堂裡虔誠地感謝天父的恩賜。六十六冊書,各有內容,都是經過細心思考,慎重執筆寫的。學術的價值和文藝的價值,不敢說高;然可以供研究哲學和宗教的人士閱讀。六十六冊書由不同的書局出版,分散各處。今年,費了四個月的工夫,收集了全部著作。想到後年為我晉司鐸(神父)六十週年,乃決定把六十六冊著作一併重新付印,名為《羅光全書》,作我向天父為晉鐸六十週年的獻禮。

六十六冊書看來頗亂頗雜,實際上則抵屬於兩類:或屬於哲學,或屬於宗教。哲學方面的書很單純,都是關於中國哲學;介紹西洋哲學的書,抵有兩冊《士林哲學》,以及三冊比較哲學研究的書。宗教方面的書有三種:有傳記、有靈修、有教義。附在宗教一類的書則有文集和詩集。素性喜愛文藝,少年時,讀中西文的小說和詩詞頗多,自己便寫了一些生活記錄的文字,頗帶文藝性,所寫傳記也是寫傳記文學。作詩,沒有學過舊詩作法,又嫌新詩沒有韻,多空想,乃仿宋詞長題句作法,用國語音韻,寫了三冊白話詩,大部分承翼古詩的感物觸景的風格,也仿西洋詩或宋詞的敘情。來到台灣後,則再沒有寫了,也認為這種詩,乃是小弄意不要保留。這次拿詩集細看,覺得寫景寫物蠻有意思,又有生命中的一些紀念,乃刪去那些仿宋詩和西洋詩的敘情篇什,保留了寫景寫物的篇章。近兩年學習作古詩,頗有可觀,因也抄留幾十首。

我一生寫作的目標抵有一個:使天主教進入中國文化。一究中國哲學,費了十年的工夫,寫完《中國哲學思想史》,從先秦到民國,一共九厚冊。又寫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儒家的形上學》、《儒家的生命哲學》。從長期的研究和寫作,我尋到儒家哲學的基本中心,在「生命」的觀念,朱熹以生命為「仁」,「仁」乃儒家哲學的代表和象徵這一點,並不是我的發明,民國以來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如熊十力、梁漱淇、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都有同樣的見解,也都有說明。

我用儒家的「生命」作根基,融合士林哲學,建立了我的形上生命哲學。我寫了五冊,一冊一冊地修改補充:初本、修訂本、訂定本、續編、再續編。五冊書記錄了我研究的歷程,一步一步地加深,一步一步地加滿。學者很可以不同意我的主張,然不能不認定我的研究方法,乃是嚴密的哲學方法,絕不如同康有為寫《大同書》,也不如同吳敬恆寫《上下五千年》,隨便自己幻想。

我求天主教進入中國文化,沒有用天主教的信仰去寫中國哲學史,如同馮友蘭以唯物辯證論的思想寫中國哲學史,我所寫中國哲學的書,純粹客觀地講中國哲學,講論的方法,則用士林哲學方法。台灣商務印書館編者介紹我的《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思想研究的方法與詮釋,一直為學者所爭論,本書不僅清楚地表現出各家的本旨,更由各家的門徑中指出一條共通的方向──人生哲學。在現今各種思想雜陳之際,本書確能讓讀者有系統且清楚地了解中國哲學。」這段評語印在這冊書封底的裡面,不是我寫的,也不是我說的,乃是編者自動並自力所寫。我覺得編者說得對,中國哲學的共通方向,是人生哲學。人生哲學的基礎,則是形上的生命哲學。

屬於宗教方面的書,我盡力用中國文學的筆法,使教外人讀時不感到太生澀。在靈修生活上,中國的人生哲學和天主教的人生哲學,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常使兩者融會,彼此相通。

我本著使天主教進入中國文化的目標所寫的書,還是舖路的書,希望有更多更能幹的天主教學者,繼續邁進,使天主教在中國生根。

為編印這套全書,承輔仁大學多位教授弟子,同心協力相助,組織了編輯委員會負責編輯。後交由台灣學生書局承印,還有洪修女經管出版經費,對他們她的辛勞,我衷心感謝。他們和她們的芳名,將會刊在本書的編輯委員名單內。

羅光

序於天母牧廬

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一日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十月十一日

2010-07-23

關於《生命哲學》之冊別問題澄清

 

Q1:甚麼是「生命哲學」(Metaphysical Philosophy of Life)?

A1:生命哲學是羅光博士畢生研究中外哲學後自行開創之哲學系統。

由於此篇文章旨在簡短說明《生命哲學》之冊別問題,在此不在贅述生命哲學之具體內涵,僅以博士於初版自序中的一段話來簡單鉤玄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不是「隔岸觀火」地研究哲學的對象,而是我在哲學的對象內生活。這就是中西哲學的結合,萬物為「存有」,「存有」為「生命」。

又指出自己的理想目標:

生命哲學可以代表中國傳統哲學的革新而成為中國的新哲學嗎?生命哲學可以作為天主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結合成為教會本地化的基礎嗎?請好心的讀者自作答覆。


Q2:說《生命哲學》有冊別上的問題是甚麼意思?

A2:生命哲學之整個體系為羅光博士嘔心瀝血之作,在初版出版後博士又多方修訂,以致於有許多書名同樣稱作《生命哲學》的書在流通。由於同一系列的書多達七、八冊,容易導致初次接觸羅光著作者的疑惑而不知道各冊間的系統聯貫。

例如:《生命哲學》同樣書名但內容彼此不同就多達三冊,後來又有《生命哲學續編》、《生命哲學再續編》等冊出版,究竟誰先誰後、寫作或閱讀上的關聯究竟如何為初次接觸者就會造成困惑。

 

Q3:究竟《生命哲學》全系列書籍共幾冊?

A3:就《生命哲學》之整個體系而言,全系列書籍共有九冊,各冊資訊羅列如下:

冊別

冊名

出版年

出版地

出版社

1

《生命哲學》

1985(民74)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

《生命哲學(修訂本)》

1988(民77)

臺灣學生書局

3

《生命哲學(訂定本)》

1990(民79)

臺灣學生書局

4

《生命哲學續編》

1992(民81)

臺灣學生書局

5

《生命哲學再續編》

1994(民83)

臺灣學生書局

6

《生命哲學綱要》

1999(民88)

天主教輔仁大學

7

《形上生命哲學》

2001(民90)

臺灣學生書局

8 

《生命哲學的美學》

1999(民88)

天主教輔仁大學

9 

《人生哲學(訂定本)》

1992(民81)

臺灣學生書局


 Q4:那麼,《生命哲學》全系列書籍彼此間的關係如何呢?

A4:

全系列九冊,按照學思歷程而言,第一冊到第五冊以及第九冊都是在《羅光全書》出版以前成書,且也編入《羅光全書》中;第六冊到第八冊則是羅光博士於《羅光全書》出版以後才完稿出版。

全系列九冊,筆者私下以為按主題說可以粗分為二:生命哲學本論、生命哲學分論。

生命哲學本論方面。請參考上表,其中第一冊到第七冊為生命哲學之總論,依次序為羅光博士寫作出版之次序,同時也顯示羅光生命哲學從發軔到發展完備的次序。其中第一冊到第五冊可以說是本系列最初出版的部分,就內容來說,可以說是三集但是內含五冊。所謂「三集內含五冊」的意思是:第一冊到第三冊為同一集但是前後經過修訂後再版了兩次,所以第一集總計有三本。第四冊《生命哲學續編》為第二集,第五冊《生命哲學再續編》為第三集。

第六、七冊是在《羅光全書》出版後完成。第六冊《生命哲學綱要》有雙重意義:首先為對前面五冊的總整理,其次為下開第七冊《形上生命哲學》也是整個生命哲學最後定論的雛形。最後,第七冊也就是整套生命哲學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論述上的最後一冊與定論。

至於生命哲學的分論方面,又可以分為兩類:美學與人生哲學。羅光博士生平雅好藝文,對於美學也有一己之見地,故第八冊《生命哲學的美學》是其按照生命哲學的前提來完成之自己的美學思想。第九冊《人生哲學(訂定本)》則是博士按照生命哲學的前提針對先前成書的《人生哲學》所進行的全面改寫而有的著作。

類別

冊別

冊名

出版年

出版地

出版社

生命哲學本論

1

《生命哲學》

1985(民74)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

《生命哲學(修訂本)》

1988(民77)

臺灣學生書局

3

《生命哲學(訂定本)》

1990(民79)

臺灣學生書局

4

《生命哲學續編》

1992(民81)

臺灣學生書局

5

《生命哲學再續編》

1994(民83)

臺灣學生書局

6

《生命哲學綱要》

1999(民88)

天主教輔仁大學

7

《形上生命哲學》

2001(民90)

臺灣學生書局

生命哲學分論

8 

《生命哲學的美學》

1999(民88)

天主教輔仁大學

9 

《人生哲學(訂定本)》

1992(民81)

臺灣學生書局

總結以上,可以說全系列九冊書,從未被系統整理如上,前面七冊為對生命哲學的系統性闡述但隨出版時間推移思想內涵也漸趨完備,後面二冊則是按照生命哲學的前提來討論其它哲學問題之叢書。